qq20161122164204

雾霾,是雾和霾的组合词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空气污染日益严重。2011年10月,中国人开始关注到雾霾问题,“PM2.5”成为年度热词。随后,雾霾问题一直引人关注。

2013年1月,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(区、市),在北京,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。来自人民网此前的报道消息称,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,只有不到1%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,与此同时,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。

而在1952年12月笼罩伦敦上空5天的一场大雾,夺走多达1.2万人的宝贵生命,其成因数十年来令科学家费解;现在,肆虐在中国上空的雾霾同样令人不堪其扰。二者有什么共同点?是否有区别?

日前,一则“中国雾霾是中性的”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,许多读者对“中性”这个概念产生了疑问。文章的核心逻辑,是指出中国主要由细颗粒(PM2.5)构成的雾霾的成因与伦敦1952年“夺命”雾霾不同,氨氮这个中和剂在中国的雾霾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,因而,控制氨氮在农业和交通领域的排放是一种全新的治霾思路。而主流的治理雾霾思路是控制二氧化硫。

据公开资料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,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,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。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,让天空瞬间变得灰暗。

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。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,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,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,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,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。

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,硫酸盐是雾的最大贡献者,家居使用燃煤和发电厂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微粒。最新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硫变成硫酸的过程。燃煤的另一副产品氮氧化物最初以自然雾的形态发生,也推动了这一进程。

自然雾中包含尺寸为数十微米的较大颗粒,这些雾粒蒸发后就会形成覆盖全城的较小酸性霾粒子,从而造成了当年的伦敦惨剧。这一空气化学过程也发生在当下的中国雾霾中。

由此可见,在中国困扰了人们多年的雾霾,其毒性与当年伦敦惨剧的雾霾不算是一回事,这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。过去,人们一直对中国频繁出现的雾霾起源争论不休。而其实,最大的争论点在于什么才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,这个罪魁一直未找到,这也导致各部门打口水仗多年。

“在中国,二氧化硫主要由发电厂排放,二氧化氮来源于发电厂和汽车,而与硫酸发生了中和作用的氨,绝大多数来自肥料的使用和汽车尾气排放,这些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的雾霾。”这句话就说明,那些对雾霾的贡献者最大终于弄清楚了。

与伦敦雾的不同之处在于,中国霾来源于尺寸小得多的纳米颗粒。更为值得关注的是,伦敦雾是强酸性的,而中国霾基本上是中性的。

基于此,雾霾治理过程中,不能不相信科学,也不能妄自菲薄。其实,这些年治理雾霾还是看到了一些效果。就拿北京来说,北京及周边地区关闭或转移了不少电厂、钢厂,对燃煤的使用量也在尽量控制,煤炭使用量甚至大幅下降,难道这些不都是各方不断努力的结果吗?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,着急也没用。

但“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需求,都是机动车、燃煤、扬尘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直接制造者。”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说,治霾好比胖子减肥,增强代谢能力的同时,必须控制住进食,也就是减少各类污染物的制造。

也就正如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的,“成绩背后,治理与排污,正步入相持阶段。”资源与消费,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,是任何超大城市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。三年来,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项治霾措施,仅“积跬步”,“至千里”还有很远的路。

污染并非一时一日,治理也难一蹴而就。专家指出,既要发展、又要治霾,背后是“发展权”与“健康权”的博弈,可谓“逆水行舟用力撑,一篙松劲退千寻”。